然而,要做出選擇的還不只是世界。其實,特朗普目前也存在著做選擇的問題。那就是選擇通過貿易戰扼殺中國經濟繁榮?還是通過貿易戰與中國做“交易”?這涉及到貿易戰的激烈度問題。
自2008年奧巴馬時期美國就開始要建立一個新的反華聯盟,拜登用了4年時間連“修復”與盟友之間撕裂的關系都沒有做到。令世界都不“待見”的特朗普,自然也應當清楚推動建立反華聯盟的難度。
重要的是,中國這些年表現出來的強大的經濟韌性和后勁,中國科技在美國重壓之下取得的重大突破,特別是中國軍事打擊能力快速提升,還有中國的對外合作大好局面,這些都將嚴重制約著特朗普不顧一切與中國展開激烈對抗的沖動。
在世界普遍不接受美國優先原則的情況之下,在美國經濟存在巨大的衰退危機風險的情況之下,在美國內部戰略思維混亂的情況之下,對抗這個詞在特朗普心中也會不輕。
拜登卸任前對中國瘋狂的“最后一擊”,不但徹底試探出了中國堅決反制的底線,同時也讓美國體驗到了中國強力反擊的威力,這對特朗普反而會起到了一定的嚇阻作用。
因此,目前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戰或戰略問題上的表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。盡管玩“不確定性”是他的特長,可目前的這個不確定性,恐怕更多的是選擇上的猶豫不決或左右為難。
中國近來“一反常態”集中展示強大的軍事攻擊能力,表明了中國已經徹底放棄了韜光養晦思維,也表明中國不再在乎什么“中國威脅論”。中國就是要突出展示強大的“威懾力”,就是要讓世界清醒意識到,中國是不好惹的。
因此,這一波次的震憾展示,既是針對美國,也是針對全世界。
對于企圖損害中國利益的國家來說,會產生強大的的震懾力。對于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國家來說,這個震懾力就是“保護力”。
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復蘇的主動力,也是維護世界局勢穩定的重要力量。中國軍力的快速提高,將極大地遏制美國的軍事威懾力。
重要的是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外釋放出了兩大強烈的信號:一是強力的經濟刺激政策,二是發力推動高水平開放的決心意志。
在世界經濟普遍乏力以及美國貿易戰壓力空前的大背景之下,中國強力經濟刺激政策以及強化對外合作的決心意志,對于世界來說就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。
就算不愿意接受與中國合作共贏理念,也總不會拒絕在與中國的合作中獲利。用領導人的話說就是:中國好世界才會好,世界好中國會更好。